山西会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

能吃饭的博物馆 山西人的会客厅

热线电话:400-1020-003

一楼文化
发布者:山西会馆  •  发布时间:2020-04-22 16:56:19  •  店内文化
 
101包间:苏州
       江苏苏州的全晋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现存于苏州中张家巷,由当时在苏州的山西籍商人集资而建。当时的全晋会馆,就是山西商人们交流商情,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与当时“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苏州分号相临。后来在清咸丰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自天京挥军东征,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苏州,溃败的清军在城外枫桥、虎丘一带纵火,大火延烧三昼夜。被誉为“红尘中一二等风流之地”的苏州阊门,旦夕之间化为废墟。位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的全晋会馆,也同样被付之一炬灰飞烟灭。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晋商凭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雄厚的资产,为了继续联络乡情和拜祭关公的信仰,在中张家巷先址重建全晋会馆,由此可以看出晋的庞大势力并没有因为战争的巨大灾难而有所减弱,依然在商业上占有霸主地位。民国时期,全晋会馆的名誉理事长就是“四大家族”之一并任中华民国财政部长的山西太谷人孔祥熙。
       全晋会馆的古戏台融入山西民间工匠高超的构筑工艺和非凡的智慧,使得建筑上华丽美观,足以同当时皇家建筑想媲美。功能上更令人叫绝:这种民间高超的构筑手法,科学地运用声学原理,使演唱时声腔产生共鸣,可以得到“绕梁三日”的音响效果,能使演员的自然音质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精湛先进的建筑工艺,就是当今的科学水平也难以实现。所以不得不说晋商不仅为苏州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商品,推动了苏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把具有山西特色的优秀文化带到了苏州。
102:多伦
       内蒙古的多伦山西会馆是乾隆十年由实力雄厚的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的,意在供奉一方神灵,求其“祥兆”。另供同乡人商务活动、沟通乡情和为刚来的乡友提供落脚处。
       据说会馆正殿大门口跪拜关老爷的地方,本来是一枚直径达一米五左右的铜钱,来人屈身一拜,正好“进了钱眼儿里”,说明山西商人“置身钱眼儿”却又“心向信义”。山西会馆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原文化艺术建筑群落矗立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对蒙古族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山西商人在钱财上的大方与义气有口皆碑。据说,一个山西商人欠了另一个山西商人千元现洋,最后还不起,债主非常照顾借债人的脸面,就让借债人象征性地还他一把斧头和一个箩筐,表示欠债到此了结,哈哈一笑,情谊还在。这种不为眼前小利背信弃义的做法,让人不禁起到了义薄云天的关公。山陕会馆里赞誉关公的一副楹联“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正是山西商人驰骋商场赢得财富的座右铭。

103:潞泽
       洛阳的潞泽会馆(现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中原地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清乾隆九年,是当年为山西潞安、泽州两府同乡商人集次兴建。潞安在今山西长治市,泽州在今山西晋城市。所建之初为关帝庙,供奉关公,后改为潞泽会馆。潞泽会馆的过厅内有一口井,格外引人注目。关于这口井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过去人们在拜祭完关公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敲钟。当时,钟就挂在井的上方,敲一下,声音就顺着井口传出老远。传说钟口下的井和山西老家相连,当钟声敲响后,声音就会顺着井水,从地下一直传到2000多里外的晋南老家。老家人就会有感应,知道在外面做买卖的人们好着呢,也就少了一份担心。可见,会馆的建立是体现了山西商人背井离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正是有了这种故乡情,才把成千上万的走出西口的山西商人联系在一起,互帮互助,相互提携,共同创立了另全世界仰视的商业文明。正是由于这种故乡情,才有那气势磅礴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
105:海城
       辽宁的海城山西会馆在海城市西关,原为关帝庙,是康熙二十一年当地知县郑绣所建。同治年间由在海城经商的山西商人重修扩建为山西会馆,用于同乡聚会、议事言商。殿前一块铺地石上,刻有“同治十一年六月六日立(1872)山西会馆建,石匠张名扬刊的字样,想当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郑秀兴建关帝庙时绝想不到过了一百年后,晋商会轻轻抢走自己的风头,且不说晋商出手大方,修这扩建那地把个关帝庙改建得宏伟大气成了集悬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北方会馆的典范。单就这会馆门前的戏台不只曾抓住了多少人的视线。据记载,从乾隆年起,每逢庙会、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昆曲等都会在戏台演出,可谓舞衣如虹、弦乐似潮,众多外乡艺术与当地踩高跷、跑旱船等民间艺术争奇斗艳,极大促进了彼此间的文化艺术交融,相传著名的海城高跷、喇叭戏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来艺术而演变形成的。精明的晋商早就熟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经营之道,在吹拉弹唱之间,树立了自家财力雄厚、与民同乐的良好商贾形象。同时,伴随着晋商的经营足迹,无私的把自身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出去,为外地人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发展。
106:张掖
       甘肃的张掖山西会馆位于甘肃省张掖甘州区,清雍正八年由山西商人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修建。整个建筑群布局工整,雄伟,门前有一个影壁,影壁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和福禄寿三星,活龙活现的,象真的一样,栩栩如生。影壁前的荷花池,清波荡漾,水光反射在影壁之上,使人有二龙翻腾戏水之感。据说,日久年深,影壁上的两条龙,经日精月华真的活了,夜晚或雨天便可以到池中戏水。一日,有一山西人来到张掖,到会馆办事,一眼就看出影壁上的龙是宝,他守了几天几夜,也未引龙下来,这时,他发现一家墙顶上长了一棵谷子,便对那家主妇说,这棵谷子你要看好,重阳节我来取谷穗,你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那家主妇精心侍弄,谷子长势很好,秋后结了一个大穗,重阳节前一天,主妇怕丢失,便折下拿进屋里。次日,山西人来取,一见谷穗折下,顿足捶胸,连说可惜。主妇拿出谷穗,山西人告诉她,只差一天,不然的话,每粒谷子都是一粒金豆。山西人无奈,只好用自己所带的金豆子在半夜时引龙下来,走一步喂一粒,至百步便可活捉此宝。他喂了99粒时,突然被人冲破,二龙回身冲上影壁,再也不下来了。最后,山西人只好将二龙的眼睛挖下拿走,得了两对夜明珠,从此这两条龙再不能下水了。这个故事虽然玄奇,却暗示了山西人的阔绰和非同常人的远见卓识,说明山西人在张掖人的眼中已成为智慧和精明的化身。山西商人之富绝不虚妄,如此一座会馆显露出的财力自然不可小瞧,那时候人们也排列富商巨贾的名次,如同现在的“福布斯”,五百强,最前面的一大串名字基本上都是山西人。
107:社旗
       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历经6帝136年。由当时山西、陕西两省在赊族镇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接客迎仕、商贾联谊和同乡聚会的场所。
       社旗山陕会馆被称为“天下第一馆”,这座建于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的清朝鼎盛时期的会馆,集皇宫、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悬鉴楼南门两侧的铁旗杆,高28米,重五万余斤。悬鉴楼就是古戏台,意思是把戏楼比做高高挂起的镜子,时刻自省。这“悬鉴楼”三字的书体笔锋恣肆,凝重见力,粗观有一气呵成之势,但仔细看,“楼”字与“悬鉴”二字风格和字形上略有差异。原来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悬鉴楼造成之后,山西商人就请全国的书法家题字,但是始终不能满意。于是这个题字的仪式就一直拖延。后来他们想起自己家乡的一位大书法家,也就是山西太原被称为“清初六大师”的大书法家傅山。但是当时傅山先生早以不在人世,于是山西商人又重回故里,遍寻傅山真迹,“功夫不过有心人”,终于在傅山后人处找得傅山先生的一篇文章里有“悬鉴”二字,但是又缺了一个“楼”,于是又花重金请当地举人许靖补写了这个字。三字出自两个书法家之手,虽然粗看是一人所书,但是一细看,还是头两个字苍劲有力,用笔奇肆,那个楼字相形见绌。山西商人的自律观念很强,而且还有严格的号规制度,经过长期的修订、完善,可以说既细密又严格。山西商人在执行制度方面可以说严酷无情,违反这些制度的,不管是谁,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正是如此严格的管理,才保证了晋商经久不衰,独立鳌头的商业势力。


108:开封
       开封的山陕甘会馆,乾隆年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会馆的前半部分为关帝庙,岁时祭祀;后半部分为办公场所。到了光绪年间,又有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的掖门上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山陕甘会馆——江泽民”。这是1999年6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会馆时留下的珍贵墨宝。
       山西商人在开封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生意兴隆,同时山西商人更注重体恤同乡,救助难者。1902年,逃难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京途经开封时,因北京顺天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于是决定把全国的科考会试改在开封河南贡院(今河南大学内)举行。众多的山西举子身无分文,无地留宿。当时山西商人便义不容辞的收留了这众多的山西举子,并出资供其食宿,使得他们免去后顾之忧,专心应试。最后又出巨资提供回程的盘缠。以此足显晋商的申明大意,和高尚的义利精神。使中国商人有了新的概念,对经商的道德操守作出强有力的规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成为山西商人精神价值观的核心。所以在山西商人会馆中突出地崇祀关羽,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关羽是山西同乡,更重要的是因为关羽以义气为重。敬奉关羽,把关羽作为义利观的精神偶像。


109:聊城
       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53)年。俗称“关帝庙“,原是山西商人”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是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后来因为陕西商人的加入而更名为”山陕会馆“。
       馆内大殿供奉关圣帝君,其建成后百余年间,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演戏以娱神。传说当年有一个驻聊城的军阀就硬要在这里演一次《关公走麦城》的大戏,谁知锣鼓刚刚敲响,演员尚未挑帘出场,大殿内的桌围、布幔却轰地着起火来,一下子把会馆照得通亮,火焰向坐在台前的军官直扑过去,当即把那人吓昏在地。自此,在会馆里便无人敢演关公戏了。说是这里有关老爷神灵在此,不让人侵犯他的威严。会馆二进院内有两株古槐,已经有四五百年。某年盛夏,烈日炎炎,南面的大槐树忽然着火。这棵槐树从根至顶树心已空,好似一个高大的烟囱助火燃烧,人们担水灭火,却无济于世,就在大家绝望之时,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来到,很快将大火浇灭。至今人们仍可以看到那棵槐树着火的痕迹,人们都说是关帝显灵,救下了这棵槐树。传说终归传说,拜祭关公,一方面是为了求得庇护,另一方面,却是在山西商人心目中树立诚信重义的价值观念,从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抵制不义的行为。从而树立了人望高的局面。


110:亳州
       安徽亳州的山陕会馆,是由山西富商王璧、朱孔领二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被专家们称为“中原宝藏”。会馆北面就是一条孕育过商汤王、老子、“三曹”等绝代人杰的涡河。
       山陕会馆山门左右为钟鼓二楼,二进是祀奉关羽的大殿,旧有关公楠木立像一座,后为侵华日军烧毁,大殿左右为财神殿和僧寮客舍,是接待同乡之所。山陕会馆精华在于砖木二雕,以前传说这是徽派的建筑,后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考证,认定“因属山陕会馆,其建筑非但出自晋匠之手,且所有用材皆出自山西”,这充公说明山西建筑艺术之风格,不仅为华夏增辉,还将辟启一条研究晋式建筑艺术的新领域。
        据《志书.仙释》记载,在康熙初年,有一座古寺庙名叫“白衣律院”,内室很简陋,殿堂十分狭窄。双目失明的僧人德升立志扩建,他苦苦化缘,得到土地八十多亩,却因募金不够没能如愿。德升圆寂后,生于山西富商董家的董继先,从杭州经商返乡,路过亳州,偶游白衣奄旧舍,遂独捐千金,将殿宇房廊大加整修。时为清乾隆二十六年,并立有碑记。五年后又独力捐资“千有余两”,重建了大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大殿,并塑金容。白衣律院的山门一反寺院常规,不朝南,而朝向西北,就是为了纪念山西商人董继先。晋商到亳州经商,不但创造了巨额的财富,迅速形成强大的商业势力,而且一直坚守“诚信重义,以义治利”的精神理念,留下很多经久不衰的美谈。